2010年第二期
激活人才交流 倾力促进就业
今年来,市人才服务中心着力拓展人才交流渠道,倾力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服务,人才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,共举办人才交流会29次,其中大型交流会2次。累计进场单位1720家,提供就业岗位37260个,进场求职87170人,达成意向25120人,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6300多人。
一、加强调查研究,引导市场需求力
我们着力把准人才供需脉搏,实现人才、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最佳对接,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。
1、走访调查企业,及时掌握用人需求意向。为及时掌握岳阳市人才需求,我们主动上门走访市内各类企业,掌握人才需求情况,帮助制定人才规划,指导解决遇到的问题。同时,调整思路,把眼光投向汨罗工业园、君山工业园、云溪工业园区等县市工业园区的入驻企业,积极配合他们招才引智、搭建平台。
2、开展问卷调查,认真分析人才需求结构。我们对参加现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,采取问卷调查、情况反馈、电话回访、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,了解我市人才需求、结构等信息,掌握供求动态,并及时通过岳阳人才人事网站、洞庭之声报等媒体进行反馈和公告。
3、进行了解交流,积极疏导人才求职理念。针对目前人才交流出现的供低求高这一结构性矛盾现象,我们把求职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引导工作放在首位,在为他们提供求职登记、政策咨询、就业指导、能力培训等免费服务的同时,向他们宣讲就业形势,引导他们直面现实,树立到企业、基层和生产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理念,鼓励他们先就业、再择业,支持他们自主创业。
二、创新工作机制,提升市场公信力
首先,大造宣传声势,把市场做成品牌。截至8月底,我们在省人才信息报、岳阳晚报、岳阳“五大高校”就业网等媒体发布招聘信息63次;免费在长沙、岳阳的机场、火车站、汽车站派送报纸,采用宣传车和传单、广告等方式在流动人口密集区宣传,为求职者发放宣传单18000余份,信息133000余条;通过岳阳人才人事网发布招聘信息,宣传人才交流工作,进一步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其次,精心组织筹备,把现场交流会办成常态。我们在每周六定期举办常规性人才招聘会,根据需要,不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。今年,我们创下了一次周六常规招聘会达110家、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达261家、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达208家进场单位的历史新高。3月13日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和6月5日大学生专场招聘会,充分吸纳返乡人员、大学毕业生在岳阳就业、创业,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再次,规范工作流程,把市场服务工作做成精品。制定了人才招聘会的相关制度、“现场招聘会工作流程图”和“求职注意事项”, 从资质审核到招聘信息发布、查询回访、数据统计分析等十多个环节,我们都坚持“安全、优质、高效”的标准,认真对待;在招聘会后的次日即对求职资料及时分类归档,开始电话回访,掌握招聘情况,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刊载在洞庭之声报、长江信息报上,及时通告岳阳人才动态。特别是针对大型交流会,进场单位多、求职人员多、场地限制因素多,会场较为复杂的情况,积极应对,精心组织,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,也未发生一例因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而引起的纠纷和投诉。
三、塑造自身形象,强化员工执行力
第一,加强汇报交流,争取领导重视。在举办人才招聘会时,局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。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,局党组把人才交流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,经常听取工作汇报,认真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,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,有力促进了人才交流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第二,坚持学习“充电”,提高工作技能。我们经常开展学习活动,组织学习国家和省里人才市场管理条例、《2010-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》,以及人事人才政策,及时“充电”提高,努力做到新的政策宣导到位,掌握运用得心应手,服务手段与服务效果达到领导、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三满意的效果。
第三,严格人员管理,激活工作活力。为强化内部管理,我们制定了工作、管理和激励制度,量化了对每个岗位的考核指标,用制度管人管事。同时,推行人性化管理和爱岗敬业、建功立业的事业观教育,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感受到领导的关心、团队的温暖和凝聚的力量,进一步增强责任感、职业感和事业感,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,为人才交流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。
(市人才服务中心交流部供稿)
本期编辑:刘贵元 编审:邹望春
报: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、市委办、市人大办、市政府办、市政协办、市纪委、市委组织部、市直机关工委,局领导
发:各县(市、区)人事、劳动局、各科室(中心)、下属单位
(共印100份)